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东莞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我市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 近日,东莞市印发了《东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11年,居民免费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和镇街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30元以上,到2020年,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实施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将逐步由镇街医院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将实行市属医疗、预防和保健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按规定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一定时间的制度。 将部分公卫人员分流到社卫机构 方案中提出,2010年11月到2011年10月,东莞将全面启动实施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卫生部门牵头制定实施计划,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逐步将镇街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移交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根据业务的移交将部分公共卫生人员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医院保留国家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根据方案要求,计划到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普及,居民免费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和镇街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完善,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期间,将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慢性病防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市新涌医院等市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各自职能范围内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项目评估、人员培训、绩效考核、质量控制等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积极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东莞还将实行市属医疗、预防和保健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按规定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一定时间的管理制度。 在社卫机构人员方面,也将重新核定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而社卫机构医务人员的工资将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执行。 2011年人均经费达到30元以上 方案中规定,财政部门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资金补助按《东莞市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镇财政补助方案》执行,要求2009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人均25元以上,2011年达到人均30元以上。 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下达的补助资金和市镇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市属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承担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享受政府专项补助。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和设备购置费用、公共卫生人员经费、培训费等由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补助经费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拨付。而卫生、财政部门也将每季度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半年进行绩效考核评估。 到2011年11月,东莞还将组织专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对项目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进行修改和补充。 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完成指标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为辖区参加我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并逐步扩大到常住人口。要求2011年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0%,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50%。 二、健康教育 2011年,面向全体常住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健康教育宣传信息与咨询服务,广泛普及健康知识,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不低于80%,健康行为形成率不低于70%。 三、儿童保健 为辖区内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二年和第三年每年至少2次。2011年新生儿访视率、儿童健康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95%、96%、90%以上。 四、孕产妇保健 为辖区内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2011年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均达到95%以上。 五、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2011年底,辖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0%以上,健康检查表完整率达70%以上。 六、免疫规划 为辖区内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七、传染病报告处理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社区管理。 八、高血压、糖尿病管理 对辖区内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推行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模式,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到2011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70%。 |